在民国时期,内蒙古划分为三个主要地区:绥远、察哈尔和热河部分区域。尤其是绥远,因其复杂的地理与政治环境,成为了战乱频繁的地区。这里曾先后受到马家军、西北军、国民军、晋绥军、当地蒙古贵族势力,甚至日伪政权的控制。绥远的战乱,几乎贯穿了民国时期的整个历史。
王英出生于绥远,他的家族在当地拥有相当的财富和影响力,凭借这些资源,王英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武装。虽然在当时的军阀圈子中,王英的地位并不显赫,只能算作一名小角色,但他始终占据着绥远的战略位置。他曾先后归顺马家军、晋绥军、东北军,甚至在某些时期还曾投靠日伪政权,做过一名汉奸。由于他在不同阵营之间游走,与国民党的一些官员暗中保持联系,抗日战争胜利后,王英不仅没有受到清算,反而被国民党吸纳,继续发挥着他在绥远的影响力。
然而,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,王英的部队最终被解放军击败,失去了所有权力,彻底退出了军界。尽管如此,王英最终还是遭到了应有的审判,付出了自己选择的代价。
展开剩余81%王英生于1894年,河北邢台人。他的父亲王同春年仅十二岁时便离开家乡,独自来到河套地区谋生,并学会了引水灌溉等水利技术。那时,河套地区属于蒙古人的牧场,降水稀少,无法耕种。清政府允许流民进驻开垦土地,王同春便在这里教当地百姓利用渠水引入黄河水,成功将荒芜的土地变为良田。他因而获得了“鱼鳖精”下凡、“河神”再世的美誉。王同春在水利方面积累了大量财富,迅速成为绥远地区的土地大亨,拥有大量土地、牲畜和雇工。凭借着卓越的水利技术,他曾受邀作为北洋时期农商总长张謇的顾问,参与西北开发及治理淮河的工作,甚至还参与了中学教材的编写。
随着王同春的家业逐渐壮大,绥远地区的土匪问题日益严重,百姓因水源争夺而常发生械斗。为了自保,王同春组建了民团武装,并加入了当地的哥老会。由于他在当地的势力庞大,甚至连土匪和官兵都不得不给他面子。
王英是家中的三子。他的二姐虽为寡妇,但凭借娘家的财产,与土匪和商人往来密切,被称为“二老财”。王英因性格激烈、行事果断,得到了外号“三没底”,即他虽然能干,但往往不顾后果。这一外号是他的父亲王同春所赐。王英十五岁时,被送到北京读书。作为富二代,他身边围绕着一群奉承的同学,因而对学业毫无兴趣,每天都在吃喝玩乐中度过。
1919年,王同春意识到王英并非读书之材,决定让他回到绥远。回到家乡后,王英并没有从事什么正经工作,日常生活就是带着家丁外出打猎,或骑马漫游在草原上。
1920年,西北的马家军通过马福祥的任命,成为绥远都统,王同春借此机会结识马福祥,二人结拜为兄弟。王同春为了让儿子王英有所成就,便通过马福祥的关系,促使王英加入马鸿逵的部队,并担任下级军官。
1922年,陕北的两大土匪苏雨生和段得功带领大批土匪攻占绥西地区,马鸿逵立即组织兵力进行围剿。经过一场激战,土匪被击退,而王英通过金钱收买,成功招募了几百名土匪,并被任命为骑兵营长,正式开始带兵。
1923年,五原地区遭遇了几千土匪的洗劫,这些土匪中不少是哥老会成员。借助父亲在哥老会中的影响力,王英又成功收编了大量土匪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力量。
1924年,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,吴佩孚与张作霖的奉军在山海关展开激战。冯玉祥借机发动兵变,将北洋总统曹锟软禁,并成功控制了北京,最终建立了国民第一军。1925年,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,李鸣钟因冯玉祥的支持,取代了马福祥成为绥远的都统。但由于李鸣钟认为王英不是自己人,便以王英部队不听话为由,将其部队解散,王英只得返回家乡。
1926年,张作霖与吴佩孚达成和解,联合阎锡山的晋军进攻国民军,最终国民军败北,晋军势力得以进入绥远,建立了晋绥军。此时,冯玉祥借得苏联军事援助,在五原宣布组建西北国民联军,王英抓住机会,前来投奔冯玉祥,得到了在绥远组建部队的许可。
王英凭借家族财富购买了武器,开始招募兵员,哥老会成员和土匪纷纷加入。经过一番战斗,他成功组建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武装力量。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北伐期间,王英暂时留在绥远,而晋绥军则完全掌控了该地。
在晋绥军的商震担任绥远都统期间,王英的部队被并入晋绥军,并被改编为骑兵第四师,王英出任师长。
发布于:天津市悦来网配资-炒股杠杆平台-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-专业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